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院之窗» 支部建设» 学习园地» 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政治基础

支部建设

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政治基础

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政治基础

田淑兰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作为传播文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和示范区。没有高校校园的和谐,难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既是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是高教战线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建设。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具有政治基础作用。

  一、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组织保证

  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核心是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和谐。和谐出凝聚力、出执行力、出公信力,和谐也出干部。营造领导班子的和谐局面,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要谋大局、强素质。高校领导干部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要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多谋事业、谋发展,戒谋个人、小团体私利,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

  二要抓机制、重配合。实践证明,要避免“一言堂”和“两驾马车”的现象,就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现在的关键是具体落实中的程序和细则。细节决定成败。要不断使制度程序化、细节化,做到党委、行政各领其职,各负其责,在工作中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配合不推诿,尊重不发难。在班子当中,既要考虑成员之间年龄梯次结构、性格互补、学术型干部与管理型干部的配合,又要对一些可能影响班子和谐的问题事先加以考虑,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要做典范、讲原则。党委书记和校长在团结问题上首先要觉悟更高一些,心胸更开阔一些,要求更严一些。书记、校长如果对自己要求不严,就没有亲和力、公信力,即使领导能力再强、学术水平再高,群众也不会服气。因此,“班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坚定政治信仰,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下能够耐得往寂寞,抗得住歪理,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

  需要指出的是,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而是要有正气。要把“与人为善”的朴素心态,升华到在坚持原则基础上求和谐。班子成员之间应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常沟通思想,交换意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相互理解、支持和团结。只有坚持原则,敢于思想交锋,才能不断地克服班子自身不足,实现更高质量的和谐。

  二、树正气、知荣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道德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和谐校园的思想根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复杂形势,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要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区分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

  一要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的“三观”问题。现实生活中,利益的驱使、权力的失控、道德的失落,是影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主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其根本原因是价值取向偏离了正确方向。在权力观上表现为私权意识膨胀,在利益观上表现为追逐个人名利,在道德观上表现为丧失荣辱。要坚持权与责的统一,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党员干部牢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要教育党员干部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要教育领导干部带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成员,教风对校风、学风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广大高校教师尽心尽责,辛勤耕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但近些年,个别高校干部以权谋私,个别高校教师“以岗谋私”,有的甚至在学术上“造假”,令人痛心。随着高校参与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市场陷阱无处不在,校园内部的人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别人腐蚀的对象、进攻的目标。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加强师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把职业道德与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用共同的价值理想、共同的事业追求凝聚人心、凝聚队伍,使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言行引导人,以敬业的精神教育人,以渊博的学识折服人。

  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我国2003年签署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在国民教育中开展廉洁教育、开展不容忍腐败的宣传活动有明确要求。高校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应使荣辱观教育、公民教育、廉洁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等德育工作相互渗透、互相交织,使之成为一种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当前,大学生队伍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受社会影响,校园中不讲诚信的问题时有发生。必须把学生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从诚实守信抓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引导学生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辨别是非、抵御腐蚀、自省悔过的能力。要大力弘扬校园正气,营造文明、祥和、友爱的氛围,创建良好育人环境。

  四要注重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时效性。当前,高校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尽管千教育万教育,有些人就是抵御不住金钱的诱惑。一位犯了错误的高校领导在自省中说:“学校确实开展了各种反腐倡廉教育,但我的躯壳在现场,却没有入耳,更谈不上入心。”当思想道德的约束抵御不了金钱物质的诱惑时,教育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这反映了当前部分高校反腐倡廉教育注重实效不够的问题。要有效解决部分人心理失衡、道德失序、行为失范、价值失向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反腐倡廉教育观念,拓展有效途径,创造有效载体,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让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否则,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要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利用切肤之痛来警醒周围的人。

  三、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制度保障

  法律和制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只有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调节功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协调、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促进校园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就是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从源头上逐步化解矛盾的过程,同时能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一要坚持依法治权。这是依法治校的核心。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办学和治校活动,规范决策行为,规范权力运行。要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抓改革、抓制度、抓预防,形成靠制度管人、管权、管钱、管事的制度机制,不断拓展源头防腐的领域,使领导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

  二要规范学校管理各个环节。依法治校、规范管理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涉及各个方面乃至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学校各部门都要根据各自职能,不断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制约措施。这次教育系统治理商业贿赂的重点是解决教材图书采购方面的问题,今后还要进行其他方面的专项治理。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要积极争取主动,把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可能存在漏洞的部门和环节,全面地、认真地进行梳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园内。要通过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爱护干部,不要让小问题酿成大问题。

  三要提高制度执行力。通过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各高校按照工作计划相继出台了一大批规章制度。要进一步把工作做细、做实,争取在2007年底基本建立相互衔接、配套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尤其要重视严格执行制度,防止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按制度办事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氛围。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保证制度的落实。

  四、切实维护师生利益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群众基础

  广大师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主体之间利益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因此,要把切实维护师生根本利益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着力点。

  一要重点解决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往往是广大师生最关心、与师生切身利益联系最密切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和谐校园建设。要从师生“最急、最盼、最忧、最怨”的问题入手,把师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办师生之所盼、解师生之所怨,认真研究招生、收费、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校园生活、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纠正各种侵害师生利益以及与师生争利的行为。要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人,理顺师生情绪,维护校园公平和正义。

 

  二要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谐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异、没有斗争。转型时期高校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中既有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利益关系,又有学校内部干群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既有历史矛盾的积累,又有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矛盾,还有社会矛盾在高校的反映。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利益关系调整难度将越来越大。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抓紧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从而有效化解矛盾、消除矛盾和预防矛盾激化,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要深入推进校务公开、院务公开。阳光政策不仅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扩大民主、加强监督的有效平台。要进一步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探索推行“阳光财务”,不断扩大校务公开内容。要完善党代会、教代会、职代会制度,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充分保障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力量,同谋发展,共建和谐。

  四要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激发校园活力。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的校园。目前,高校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国家重点实验室61??7%建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5??3%建在高校,两院院士38??7%在高校任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约占全国研究队伍总数的90%。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支持和鼓励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改革实践,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活力,让想干事的有环境、肯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前途。

  五、强化监督和惩治,及时消除隐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

  民主法治、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从最近几年对高校的调查问卷来看,腐败仍是广大师生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腐败现象和问题的存在或隐蔽存在,直接影响校园的法治和稳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监督措施,加大惩治力度,以维护法制和纪律,保障校园秩序。

  一要拓宽监督渠道,提高监督效能。和谐校园建设对高校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对教育部直属高校领导班子的巡视制度,健全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进一步加强高校行政监察工作。要以保证廉洁从教为目标,整合监督力量,最大限度堵塞以权谋私的漏洞。

  二要强化监管,消除隐患。如果监管不到位,很多隐患得不到解决,和谐校园的构建就要遇到问题。必须从当前高校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部位入手加强监管: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独立学院、成人自考、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校等方面的监管,保证招生的公平公正;二是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等收费项目监管,防止损害教育形象的高收费、乱收费;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的监管,防止科研经费“跑冒滴漏”,提高科研管理专业化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对校办产业改制的监管,防止资产流失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课题研究衍生经费使用等方面的失范;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图书教材、大宗物资采购、基建工程以及附属医院的监管,防止商业贿赂的发生;五是维护校园稳定,防止管理不当引发的腐败给学校带来不稳定。

  三要依纪依法办案。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体现。在查办案件工作指导思想上,要把纪律和法律作为行为的最终导向,作为规范行为的最高标准和终极力量,切实维护党纪政纪的权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惩治与保护的关系,充分尊重和保障党员干部的人格、人身和其他合法权益,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勤奋者,教育失足者,惩治腐败者,追究诬陷者,充分保护和调动好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体现宽严相济,注重办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推动高教事业科学持续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另一方面,党风廉政建设好坏是校园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高校纪检监察工作要不断适应和谐校园建设的新要求,思考和探索党风廉政建设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为和谐校园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转自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