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依据市教委“加快市属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稳步推进‘三教融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我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管理办法。
一、课程选择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所选课程适应更多的专业和层次。以理论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为主,条件成熟的专业可开设专业骨干课。
(二)规范性原则。所选课程应为现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无论是传统面授或网络授课方式,授课学期、课时等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讲授,严格遵守教学计划。
二、授课方式与要求
(一)时间安排:传统面授授课方式为每周两个晚上(周二和周四晚)和周末一个白天(周六白天)面授课程;混合式教学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第一周师生首次见面,之后遵循三周线上学习,一周线下面授的原则,即除第一周师生首次见面后,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第十六周为线下面授。
(二)学习及考核:学期初,授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网络课程学习导航,介绍课程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明示学生期末考试资格要求、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使学生清楚知道该网络课程在线学习时长、在线交流和在线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在课程成绩综合评定中的占比。
(三)线下面授:授课教师每月一次线下面授,应采取“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即结合学生三周线上学习情况,通过解答问题、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把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或重点部分做进一步分解和梳理,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四)线上辅导:授课教师每周至少登录线上学习平台2次,解答学生在线学习期间的所有问题,对课程重点、难点或带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网络课堂全程至少布置4次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在线作业,并及时批改、评定成绩,以检查督促学生在线学习进度。
(五)考核资格的认定:学期末,依据学生在线学习统计表,审查学生期末考试资格,对于取消期末考试资格的学生,在考前两周网上公布。
三、考试与成绩管理
(一)课程成绩实行百分制。
(二)成绩由在线学习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而成。
1、在线学习成绩的评定应依据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在线交流和在线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考评。学生在线学习时长不足60%或在线作业完成不足60%的,取消参加期末考试的资格。
2、期末考试可采取闭卷、开卷、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具体形式由授课教师确定。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原则上不超过综合成绩的50%。
四、教学运行管理要求
(一)对承担网络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资格审核。
(二)开课前向授课教师详细说明网络课程的教学和管理要求,明确学期初、学期过程中和期末授课各自须担负的教学责任。由授课教师确定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及面授具体时间安排表,并提交继续教育学院备案。(安排表格式见附表一)
(三)加强对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督导工作。检查授课教师对网络课程掌控情况以及面授课程落实情况。
(四)加强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检查。重点检查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在线提问、在线作业完成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学期中,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课程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解决。
(六)学期末,由授课教师对网络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并提交总结分析表。(总结分析表格式见附表二)
(七)每学期对混合式教学课程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包括学评教、学生座谈会和随机听课,与传统面授方式一致。
五、教师工作量及课酬
(一)课酬标准:线上录制的课程时长以剪辑整理后确认的小时数为准,每小时500元。
(二)在职教师:在职教师参与混合式教学,面授部分课时乘以系数1.2计入工作量,线上部分课时乘以系数0.6计入工作量。在职教师工作量每学期报人事处。
(三)外聘教师:外聘教师授课,课时数计算方法与计工作量在职教师一致。面授部分课时乘以系数1.2,线上部分课时乘以系数0.6。外聘教师课酬标准为每课时90元,由继续教育学院发放。
六、本办法(试行)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试行)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继续教育学院
2018年5月
附表一:
首经贸继续教育学院网络课程教学安排表
课程名称: 班级:
学生人数: 授课教师:
|
时间 |
建议学习内容/讲授内容 |
学生在线 学习时间 |
(第一至四周) |
|
(第五至八周) |
|
|
(第九至十二周) |
|
|
(第十三至十六周) |
|
|
主讲教师面授 具体时间 |
(第四周)月 日 : - : |
|
(第八周)月 日 : - : |
|
|
(第十二周)月 日 : - : |
|
|
(第十六周)月 日 : - : |
|
附表二:
首经贸继续教育学院网络课程总结分析表
课程名称: 班级:
学生人数: 授课教师:
辅导教师在线次数及总时长 |
|
主讲教师面授次数 |
|
学生在线学习超60%的人数 |
|
学生完成在线作业超60%的人数 |
|
学生在线提问个数 |
|
学生无期末考试资格人数 |
|
期末考试通过人数/参加考试人数 |
/ |
综合成绩通过人数 |
|
对该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